从这一期开始为大家做一个毒品种类专题连载,今天让我们来认识一下毒品的元老级代表——鸦片。
  
一、名字的由来
鸦片母体罂粟原先产于南欧及小亚细亚,在公元前五世纪左右,希腊人把罂粟的花或果榨汁入药,希腊人称其音为“阿扁”。
公元六世纪初,阿拉伯人把罂粟传到了波斯,波斯人变“扁”音为“片”,称其为“阿片”。
公元七八世纪的时候,罂粟作为药材从印度等地传入中国,中国人把“阿”音又发成了“鸦”音。不过当时更多称其为“底野迩(也有叫底也伽)”。据称对其评价是““神方千卷,药名八百中,黄丸能差千阿,善除万病”。”从此,在中国就有了“鸦片(或雅片) ”一词。
二、植物特征
鸦片原体产自罂粟,为一种1年或2年生罂粟科植物草木。高达1-1.5米,有28属,250多种,主要生长在北半球几乎整个温带和亚热带地区。夏季开花,红、紫或白色。蒴果球形或椭圆形。种子小而多。罂粟的未成熟果实用刀割破果皮,待流出的浆液稍凝固后,将其刮下,阴干,即成为生鸦片。
  
三、理化性质
鸦片含两类主要生物碱:苄基异喹啉类和菲类。前者主要为罂粟碱;后者包括吗啡、可待因和蒂巴因,共计超过25种,占不纯鸦片含量的10%。鸦片的药理作用大部分是由其主要成分吗啡所致。
生鸦片中除了15%-30%的矿物质、树脂和水份外,还含有特殊生物碱。生物碱可分为三类即,一类是吗啡类生物碱,其中又包括三种成份,吗啡、可待因、蒂巴因;第二类为罂粟碱类生物碱;三类是盐酸那可汀类生物碱。
四、药用价值
公元前五世纪左右希腊人发现鸦片有安神、安眠、镇痛、止泻、止咳、忘忧的功效
公元前两世纪的古希腊名医加仑,就记录了鸦片可以治疗的疾病:头痛、目眩、耳聋、癫痫、中风、弱视、支气管炎、气喘、咳嗽、咯血、腹痛、黄疸、脾硬化、肾结石、泌尿疾病、发烧、浮肿、麻风病、月经不调、忧郁症、抗毒以及毒虫叮咬等等疾病。
我国南宋、辽、金、元时期,发现鸦片除了治疗肺、胃等疾病之外,开始更多地用于治疗咳嗽、痢疾等顽症,并解金石之毒。
李时珍对于罂粟的生长情况和医疗功效在《本草纲目》里作了更精细的记载,还列有数种鸦片配方,主要用于治疗痢疾、偏头风、关节痛、 疟疾和咳嗽等症。
五、中毒机制
鸦片为什么会对人体产生毒害?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内有恒量的产生于人体内部的阿(鸦)片样物质作用于人体内的一种被称为受体的东西。在医学上称为“内源性阿片样物质”和“阿片受体”。
与前者对应,从外部摄入的阿片类物质被称为“外源性阿片样物质”。常量内源性阿片样物质通过阿片受体及其阿片肽系统调节体内诸多神经体液免疫系统,保持正常的体内功能平衡。
当阿片类瘾君子长期大量吸入外源性阿片类化合物时,体内内源性阿片样物质因受到抑制而减少。若此时瘾君子继续用药,足量外源性阿片样物质代替了内源性阿片样物质,阿片受体及其阿片肽系统调节体内各系统,使人体内的功能暂时得以维持正常。
当瘾君子一旦停药,外源性阿片样物质骤然减少或被阻断,就会造成体内内源性和外源性阿片样物质同时缺乏的局面,随即发生阿片受体及其阿片肽系统的调节紊乱,出现各种俗称“犯毒瘾”的症状。
六、鸦片的危害
鸦片作为药物使用,长期或过量使用,则造成药物依赖性;
作为毒品吸食,对人体产生难以挽回损害甚至造成死亡。
吸食鸦片后,可以初致欣快感、无法集中精神、产生梦幻现象,导致高度心理及生理依赖性,长期使用后停止则会发生渴求药物、不安、流泪、流汗、流鼻水、易怒、发抖、寒战、打冷颤、厌食、便秘、腹泻、身体卷曲、抽筋等戒断症状。
随着毒瘾的不断发展,毒品的用量会越来越大,从米粒大小,到绿豆、黄豆乃至蚕豆大小。长期使用鸦片能够破坏人体内分泌和免疫系统功能,使吸毒者的抵抗力大大降低。为获得剧烈刺激,吸毒途径也越来越直接,从吸含毒品的香烟,到用锡箔纸烫吸,最后是静脉注射。由于不洁注射,引起局部和全身感染如脓肿、肝炎和艾滋病等。
过量使用会造成急性中毒,症状包括昏迷、呼吸抑制、低血压、瞳孔变小,严重的引起呼吸抑制致人死亡。
七、鸦片的发展历史
鸦片的母体罂粟原产古埃及。公元前5世纪左右传入希腊。以其幼苗鲜嫩味美,希腊人初时把它当作蔬菜吃食,后来发现它的果中白色乳汁有“安神止痛、多眠忘忧”等功能,便提取出来.经干燥后,作为药物。
后传入古罗马,西亚阿拉伯半岛、南亚印度等地。公元667年,阿拉伯在贡献一种治疗痢疾的特效药物“底也伽”的同时将罂粟进献给了唐朝的中国。
元朝时期,因鸦片价格昂贵,鸦片由医学药品逐渐变为皇室宫廷的一种奢侈品, 中国的藩属国常把鸦片作为贡品向中原皇帝进献。
据称万历皇帝30年不上朝,在宫中试验、服食丹药,他的丹药中就有鸦片,他给鸦片起名叫“福寿膏”。他不上朝借口是头晕、眼花,其实主要原因是纵欲过度,再加上鸦片的毒瘾所致。1958年,定陵被挖掘后,科学家对万历皇帝的尸体进行化验,发现他的尸骨中含有吗啡成分。
鸦片作为毒品滥用始于公元1760年。南洋土著居民最早发明了将鸦片与烟草混合在一起吸食的方法。吸食法的流行,使鸦片彻底沦为了毒品。荷兰人和在此经商的华人将吸食法带回台湾、厦门等地,从此中国人沾染吸食鸦片恶习。由于吸食法方便、易于仿行,全国每年消费的鸦片数量逐年递增,该法食用鸦片,鸦片中的毒素更易深入人体,刺激大脑加重吸食者的成瘾性。后因鸦片膏调制方法的兴起,人们开始吸食纯鸦片。
清代中期,大量的鸦片进口贸易以及伴随而来的价格战使得鸦片的价格跳崖式暴跌。鸦片的价格已经可以被普通百姓所接受。伴随而来的就是吸食鸦片者大规模泛滥。百姓一旦端起来了烟枪,再想放下可就没那么容易了。
  
当百姓意识到吸食鸦片是个无底洞的时候已经晚了。想要逃离魔掌却不堪烟瘾发作的折磨,不得不跪在了鸦片面前,逼得他们倾家荡产买鸦片,穷途末路的时候甚至卖儿卖女,落得妻离子散,家破人亡。
对于封建阶级来说,鸦片成为了新的剥削百姓的敛财工具,封建阶级拥有土地,疯狂种植经营鸦片,将百姓的民脂民膏尽数搜刮。
与此同时,英国商人在经历了贸易逆差的打击后也盯上了鸦片贸易。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巨额赔款,造成政府财政紧张,进而变本加厉搜刮民脂民膏,百姓生活艰难,民生凋敝。中国的经济发展受到毁灭性打击。
1917年,民国政府副总统冯国璋再次倒卖烟土。 从1918年开始,烟禁渐废。各地军伐以鸦片为获利工具,操纵鸦片生产。巧立名目,征收烟税,作为财政的主要来源。
1932年,中国人口4.7亿,全国吸食鸦片等各类毒品人数达 8000万,占人口总数的 16.86%,中国的毒祸达到空前地步。
抗日战争暴发以后,日本侵略者在被占领的东北、台湾地区种植鸦片。1941年,伪满洲国的烟田面积达到116万亩,烟土产量达4000万两。
八、中国的禁烟运动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经历过这么多国恨家仇之后,人们对鸦片危害的认知已然逐步加深,鸦片就像一只令人讨厌的老鼠一样,走在街上,人人喊打,
同时,鸦片又具有老鼠一样顽强的生命力,屡禁不绝。
中国近代曾出现过三次规模较大的禁烟运动。这三次禁烟运动虽然取得过一些成绩,但都未能完成彻底禁烟的任务。
第一次禁烟运动发生在道光年间。由道光皇帝的亲自主持,任命林则徐为湖广总督,林则徐在广东大刀阔斧,厉行禁烟,把禁烟运动推到了顶点。
1839年6月,林则徐在虎门海滩将收缴的237万斤鸦片当众销毁。这一著名的虎门销烟事件,标志着第一次禁烟运动取得了重大胜利。
  
但是由于这次禁烟运动直接影响了英国殖民当局和各国鸦片贩子的利益,英国政府遂以林则徐禁烟为借口,悍然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侵华战争。第一次禁烟运动由于英国殖民者的武装侵略而失败。这次禁烟运动的成果也未能巩固下来。
中国近代的第二次禁烟运动发生在光绪、宣统年间,虽然不像道光年间的禁烟运动那样轰轰烈烈,但仍然是颇有成效的。但适逢清王朝灭亡前夕,时局动荡,清王朝的统治力量衰微,不能强力推行鸦片禁令,这次禁烟运动的成绩也未能巩固下来,烟毒很快又蔓延起来。
中国近代的第三次禁烟运动发生在民国时期。北洋政府建立之初.曾采取了一些积极的禁烟措施。1912年颁布《重申鸦片禁令》。1913—1917年禁烟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1917年底,英印输华鸦片全部停止。但是随着军阀混战,鸦片贸易成为了军阀的重要经济支柱,鸦片又重新泛滥起来。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迫于社会舆论,设置了“禁烟委员会”,专门负责全国的禁烟事务,发布过禁烟的高压政策,但是这个部门所起的作用实在微乎其微。
民国时期的禁烟运动虽然持续时间较长,在某些阶段、某些地区,也曾取得了较大成效,但仍未能达到禁绝鸦片的目的。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新中国政务院颁布《关于严禁鸦片烟毒的通令》全国上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民禁烟。
到 1952 年 11 月底,中国共产党只用两年多的时间就基本禁绝了为害甚烈的烟毒,创造了世界禁毒史上绝无仅有的奇迹。
改革开放后,由于世界毒情的客观严峻性,毒品随着打开的国门再次偷偷进入中国,这一次,鸦片乔装打扮,带着他的亲戚——吗啡,海洛因,冰毒,摇头丸,K粉等等,在我国重新泛滥开来。
  
中国毒情形势依然严峻,但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中国人民对毒品的斗争从未停止。我们一定要吸取前人的教训,珍爱生命,拒绝毒品。
(责任编辑:)
初审: 复审: 终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