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毒宣传

governor
白山市公安局   发布时间:2022-01-26   信息来源:白山强戒   收藏  
白山市强制隔离戒毒所 |禁毒戒毒科普系列宣传(二十九)甲卡西酮

上一期我们介绍了一种滥用成瘾的常见药物曲马多,这一期我们来介绍一种“恐怖”的合成毒品——甲卡西酮。
2012年5月26日,美国迈阿密一名裸体男子在公路堤道上攻击一名流浪汉,并啃掉他半张脸。警方称,凶手当时可能吸食了一种名为“浴盐”(Bath Salts)的新型街头毒品。


这种新兴毒品“浴盐”与我们平常洗澡用的浴盐看似相同,故而得名“浴盐”。是卡西酮类合成兴奋剂,会让服用者意识紊乱、行为失常,近年来在一些狂欢聚会、尤其是年轻人聚会中越来越受欢迎。甲卡西酮类策划药在欧美国家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流行性滥用,但尚未在我国大规模流行,目前已在我国沿海及陕西、山西等地域有案例报告。


甲卡西酮类策划药是以一种分离自阿拉伯茶中的天然生物碱卡西酮为主要化学基础结构的合成产物,包括甲卡西酮、4-甲基甲卡西酮、4-甲氧基甲卡西酮、3-氟甲基甲卡西酮,4-氟甲基甲卡西酮、2-甲氨基-1-(3,4亚甲基二氧基)苯丙酮等。甲卡西酮类策划药的作用机制以4-甲基甲卡西酮研究较多,所以本文以此为主。

4-甲基甲卡西酮,又称甲基麻黄酮,是一种基于卡西酮的人工合成兴奋剂。英文名称Mephedrone。

4-methylmethcathinone,国外俗称“喵喵”、“Meph”、“4-MMC”、“MCAT”、“Drone”、“Meow”和“Bubbles”,我国俗称“土冰”、“筋”,或者一些诱惑性的名称,比如说“象牙色波浪”、“紫色波浪”、“香草天空”、“天赐之福”“雄蜂”、“能量1号”、“红鸽子”、“雪豹”等。

4-甲基甲卡西酮是微黄色的液体,其盐酸盐是白色或类白色粉末,有时也会被制成各种颜色的片剂和胶囊进行贩卖。它有与众不同的气味,类似鱼腥味或香草味、漂白剂味、陈旧的尿味等。

“浴盐”的滥用方式为鼻吸和静脉注射,能产生出类似苯丙胺、MDMA、可卡因、阿拉伯茶和迷幻药(LSD)的效果。相关研究资料表明,4-甲基甲卡西酮对使用者有较为明显的药理学和毒理学作用,可对人体健康产生较为严重伤害。

英国国家成瘾中心调查资料显示,滥用4-甲基甲卡西酮的人67%过量出汗、51%感觉头痛、43%感觉心悸、27%感觉恶心,还有15%的人手指变凉或变蓝。长期使用4-甲基甲卡西酮可产生广泛的不良反应:心血管系统主要表现为心动过速、血压升高、呼吸困难;胃肠道系统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神经系统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晕、耳鸣,以及类似早期帕金森病症状的震颤、颈肩僵硬和动作灵敏度下降;精神表现主要有烦躁、易怒、攻击性加强、短期记忆受损,严重时甚至会出现妄想。过量使用4-甲基甲卡西酮可引起心肌发炎,导致猝死。

20世纪20年代由Hyde等首次合成甲卡西酮和4-甲基甲卡西酮,20世纪30~40年代前苏联曾将甲卡西酮作抗抑郁药物使用,到20世纪60年代用于娱乐。

20世纪80-90年代美国密歇根州、威斯康星州、印第安纳州、密苏里州和伊利诺伊州等发生甲卡西酮滥用现象。

2003年一些化学专业人士在地下实验室非法合成4-甲基甲卡西酮,并作为策划药在以色列推出,在中东地区快速蔓延并随后进入欧洲市场。

2007年,法国在摇头丸中首次检出4-甲基甲卡西酮,2009—2010年,英国、瑞典、我国台湾地区相继出现滥用4-甲基甲卡西酮并造成死亡的案例,其中尤以英国为甚。

日本媒体2012年6月7日报道,新型毒品甲卡西酮在日本也呈泛滥趋势并导致数起伤人事件。

研究表明甲基苯丙胺及结构相似的甲卡西酮类毒品有取代传统毒品海洛因、可卡因之势而成为21世纪流行最广、危害最大的毒品。

鉴于该类新型策划毒品的危害性和风靡全球的滥用现状,许多国家将其列为管制药物。我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安部、卫生部联合发布公告,自2010年9月1日起,将4-甲基甲卡西酮列入第一类精神药品管理(国食药监办[2010]315号公告)。




(责任编辑:)

初审:    复审:    终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