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公安厅局长座谈会经验交流摘登
推行“警地融合”机制 激发基层治理动能
吉林省公安厅
今年以来,吉林省公安机关创新推行“警地融合”基层警务运行新机制,积极构建同城乡基层治理体系相适应的基层警务新模式,为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公安力量。
吉林省公安机关坚持治理理念创新,实施“四个警务”。打造主动警务,在执法服务中注意发现各类风险隐患,主动向党委政府报告,及时向职能部门通报,推动落实部门监管、行业主管、单位主体责任。打造预防警务,强化“派出所主防”职能定位,全面推动重心下移、警力下沉、保障下倾,让派出所回归主防主业,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把预防做到打击前、打击做到升级前,最大限度把风险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打造协同警务,强化警种联动、警地联治、警民联防,注重力量统筹、资源共享、条块互补,健全完善风险隐患联排联治、矛盾纠纷联调联处等工作机制,推动各领域治理主体攥指成拳、形成合力。打造融合警务,推动派出所所长进街道(乡镇)班子、社区民警进社区(村)“两委”、专职辅警或警务助理进网格(村屯),以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
吉林省公安机关坚持共建共治共享,完善制度机制。强化力量统筹,推动“警地融合”机制上升为吉林省委决策,在省级层面成立由省公安厅牵头、14个省直部门组成的“警地融合”专项工作组,出台“警地融合”实施意见,配套制定可量化、可评价、可定责的工作指引、操作手册和考核办法。强化工作联动,推动公安机关领导干部联系社区全覆盖、民警兼任学校法治副校长和辅导员全覆盖,目前已组建社区警务团队8900余个,整合群防群治力量7.1万余人,切实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安全就在身边、服务就在身边。强化实体支撑,按照因地制宜、就近就便、集约高效的原则,推进警务室与社区(村)居委、党群服务中心同址办公,让群众网上一搜就能找到、让平台一键就能调度,目前全省共建立社区警务室万余个、社区警务站2万余个。强化服务前置,推动公安政务服务进驻街道社区,全面推行派出所政务服务事项一窗式受理、一站式服务,目前全省964个派出所全部升级为综合服务窗口,打造了群众家门口的便民服务网点,让人民群众感受到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强化协同共治,探索推行“交巡所”警力协作机制,组织交警、巡警、社区民警共同开展交通管理、巡逻防控、服务群众等工作,实现一警多能,推动警务效能大提升,坚持区域协同,创新建立区域警务一体化机制,创新建立部门间常态沟通协作机制,与相关部门合力抓好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社会治理效能得到明显提升。今年以来,全省社会治安主要指标持续向好,治安案件发案数同比下降27.4%,电信网络诈骗发案数同比下降24.7%。
吉林省公安机关坚持强基固本赋能,夯实基层基础。警力下沉支援一线,牢固树立大抓基层、大抓基础的鲜明导向,全面落实加强新时代公安派出所工作三年行动计划,持续推动人往基层走、钱往基层用、政策向基层倾斜,为纵深推进“警地融合”工作提供强有力支撑,推动机关警力向派出所下沉、派出所警力向社区前置,省市公安机关每年下派20%警力担任社区(包村)民警,县(市区)公安机关根据实际确定下派比例,最大限度把警力沉到一线、摆上街面,真正让民警由“下社区”变成“驻社区”。目前,省市两级下派机关民警1700余人,全省社区民警占到派出所总警力的49.4%,派出所警力占到县级公安机关总警力的49.5%。保障下倾赋能一线,依据市县公安机关公用经费保障标准,结合实际状况,适当提高派出所公用经费保障水平,省公安厅投入7000余万元为派出所配备警用装备2.8万件,累计为社区民警配备警务单车8000余辆,让社区警务动起来、强起来,推进基层警务智能化建设,研发配备移动警务终端等智能实战工具,帮助社区民警实现云端办公、掌上警务,有效支撑基层妥处警情、主动防范、及时打击。表奖下移激励一线,出台加强基层民警培育激励工作措施,着力推动表彰奖励向基层一线倾斜,每年表彰奖励基层一线民警指标占比不低于85%,千方百计帮助基层民警解决急难愁盼问题,营造拴心留人、干事创业环境,让民警真正安心扎根基层、深耕基础。
推进公安服务管理现代化 保障高质量发展
江苏省公安厅
近年来,江苏省公安机关以织密组织保障体系、完善社会治理机制、探索助企兴业路径、建强政务服务平台为抓手,系统谋划推进公安服务管理现代化,着力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努力为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作出公安贡献。
江苏省公安机关立足全局谋发展,织密组织保障体系。加强整体性统筹谋划,建立由省市县公安机关“一把手”总负责的服务高质量发展领导体系,坚持把政务服务现代化纳入江苏公安工作现代化总体布局,推动列入省委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制定出台服务保障“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若干措施,积极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加强专业性体系建设,以全面深化公安行政管理服务改革为主攻方向,按照职能归并、扎口管理的思路,将分散在多个警种的行政管理服务职能进行统筹管理,全省设区市公安局全部成立独立运作的政务服务管理支队,逾八成县级公安机关设立政务服务管理大队,切实形成职责明晰、专业高效、上下贯通的组织机构体系,极大提升服务保障的专业化能力。加强战略性机遇把握,积极适应国家重大战略实施需要,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推动公安服务管理实现跨越式发展,助力建立全球执法培训体系、预防和打击跨国犯罪智库,推动全球公共安全治理体系向更加公平、合理、高效的方向发展,研究推出提升引才引智服务、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举措,围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部署,携手建立资源共享、风险共防、平安共建、服务共通的区域警务一体化运行机制,共同维护省域间安全稳定,护航高质量发展大局。
江苏省公安机关坚持发展和安全并重,完善社会治理机制。构建风险防范机制,深化“省级主责、市县主战、派出所主防”职能体系建设,深化矛盾纠纷一站式多元化解和公安“三调联动”体系建设。构建安全治理机制,出台公共交通、电动自行车管理法规,推动修订江苏省道路交通安全条例,紧盯人、车、路、企开展攻坚,预防消除安全隐患,针对网约车、民宿等新业态治理问题,协同有关部门制定出台管理办法、指导意见,既激发经济活力、又确保有序发展,推进常态化扫黑除恶斗争,健全完善线索核查、快侦深打、专案攻坚机制,深入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联合多部门在防范宣传、源头治理等方面探索创新,全省破获电诈案件数创历史新高。构建治安防控机制,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优化“1、3、5分钟”快速反应机制,进一步提升驾驭治安局势的能力水平。构建数据赋能机制,打造省级大数据实战赋能中心,强化“数据+模型+场景”的深度应用,全面形成数字化驱动、实战化引领、标准化支撑的警务工作新格局。
江苏省公安机关聚焦服务和管理效能,探索助企兴业路径。实行全天候服务管理模式,架起助企护商直通车,建成运行省级公安服务企业平台,推行一网通办、异地直办模式,24小时受理5大类66项非行政审批服务事项,建立线下配套工作机制,在政策指导、证件办理等服务事项上事事有回应、件件有落实。实行定制化服务管理模式,深入开展企业大走访,坚持一企一策、一事一册,帮助企业解决困难1.6万余件、挽回经济损失70余亿元,深化出入境政务服务改革,会同相关部门开通43个外国人工作许可、居留许可一窗通办窗口,打造苏州工业园区国际融合服务中心,建立警务联络员制度,为江苏973家海外企业、383个海外项目配备联络员,提供证件办理、风险提示、政策咨询等服务5万余次。实行守护式服务管理模式,坚持“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理念,为企业单位提供订单式安全服务,依法严打侵犯商标权、著作权和商业犯罪,探索推行警企服务站、警企会客厅、助企面对面等做法,化解处置涉企矛盾和案事件,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江苏省公安机关立足线上和线下融合,建强政务服务平台。推行便利化网办服务,不断推动审批服务事项网上办,有序推进市县公安政务服务网办中心建设,公共服务事项网办率近九成,真正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推行集成化窗口服务,建强省市县公安政务服务大厅和派出所综合服务窗口,探索推进公安政务服务进驻重点企业、社区、村组。推行规范化审批监管,全省公安机关48项行政许可全部清单化管理,打造便民服务一张图,切实提升行政审批效能。
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 提升基层治理水平
河南省公安厅
近年来,河南省公安机关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坚持“三个第一”理念,在传承巩固提升中持续推动基层警务深度融入基层治理平台,进一步夯实了稳定根基。与2019年同期相比,今年以来全省刑事警情下降30.26%,治安警情下降19.88%,刑事发案下降33.3%。
坚持“群众第一”,强力推进“一村(格)一警”工作。丰富职能强化基层治理,持续推进派出所所长、社区民警辅警“进班子”,同时明确职责任务、工作要求,派出所所长进街道(乡镇)班子比例达98.4%,社区民警辅警兼任社区(村)副书记或副主任比例达100%,细化业务职能,推动社区警务职责标准化、规范化,发挥社区民警辅警作用,更好组织发动和服务群众,加强与综治、司法、信访等基层单位联动,抓好矛盾纠纷、风险隐患等分流、处置、督办、反馈等环节,确保抓早抓小,形成合力。丰富团队汇聚各方力量,建设以社区民警为牵动的社区警务团队,开展基础信息联采、矛盾纠纷联调、风险隐患联排、治安秩序联防等工作,全省共组建“黄河义警”“绿城义警”等各类警务团队2.7万余支,组织带动84万余人参与社区警务工作,健全完善以警法联调、警调对接为重点的矛盾化解联动体系,与司法部门建立村(格)警务室和村(居)法律顾问工作联勤联动机制,1.3万余名村(居)法律顾问入所,实现政府治理与社会调节、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依托“百万警进千万家”活动,探索推行登门入群、背包住村、流动警务室、网上警务室等新形式,组织开展争当优秀社区民警辅警活动,做实社区警务工作。丰富保障推动提档升级,加强警力保障,将警力最大化地向社区倾斜,全省社区民警占派出所警力的比例达43.9%,健全完善社区警务考核模块,确保警力实质下沉至社区,提升“一村(格)一警”工作整体水平、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现代化水平,以实际行动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坚持“基层第一”,大力加强派出所建设。充实加强派出所警力和经费保障,今年以来,全省新增派出所警力1350名,派出所民警占县级公安机关总警力比例达到43.5%,发挥“枫桥式公安派出所”创建活动的引领作用,围绕“百所示范、千所提升”,推动市县两级财政加大投入。分类实施“两队一室”改革,以落实责任制为核心,在清晰界定职责任务基础上,进一步健全完善警务运行模式,实行警区联防、案件联办、矛盾联调,共同维护辖区安全。严格落实“派出所主防”要求,优化绩效考核导向,激发派出所专注防范主责主业的内生动力,依托“情指行”研判会商机制,加强多发重复警情、高发案件类别分析研判,用短平快的打击整治行动强化警源治理,结合“百万警进千万家”活动,开展群防群治,更加精准及时地将风险防范在基层一线、矛盾化解在社会微单元。
坚持“民警第一”,切实为基层民警赋能添力。强化内外支撑服务民警实战,有力提升一线民警的现场处置力和综合战斗力,有效解决公安机关特别是基层派出所在维护安全稳定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强化科技赋能支撑民警参与治理,指导支持市县公安机关研发智慧网格系统和警格平台,形成扁平高效的工作闭环,有力提升基层民警运用数字科技参与基层治理的能力,进一步将常用业务系统资源权限下放至基层所队民警。强化体系监督规范民警执法,强力推动执法办案管理中心提质增效,紧贴办案需求优化信息支撑、办案服务、后勤保障等功能,让民警在爱用、好用中增强接受法治监督的自觉,组织开展全省专项整治,集中解决突出执法问题。强化严管厚爱激发民警活力,狠抓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落实,认真落实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内务条令等警规警纪,以小切口带动作风大转变,时刻把民警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树立民警执法权威,抓实抓细从优待警工作,今年以来通过推进“团圆计划”解决195个民警家庭异地分居问题。
传承弘扬延安精神 着力锻造红色警队
陕西省延安市公安局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延安精神是党的宝贵精神财富。近年来,陕西省延安市公安局大力弘扬延安精神,深化政治建警,筑牢政治忠诚,着力锻造忠诚干净担当、党和人民满意的红色警队,为奋力推进公安工作现代化提供坚强保证。
延安公安机关坚持以红色信仰践行忠诚、捍卫核心。坚持绝对领导,把牢政治方向,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坚持第一议题学习、第一时间传达、第一专题研讨,分级分批开展政治轮训,严格落实《中国共产党政法工作条例》、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制度,自觉把党的绝对领导贯彻落实到公安工作各方面。强化党建引领,夯实政治根基,坚持以党建带队建促工作,在全市公安机关叫响“党徽戴起来、党旗飘起来、形象树起来、支部强起来”,党委书记带头讲党课,基层党组织积极开展警心永向党等主题党日活动,引导全警锤炼党性修养、永葆忠诚本色。聚焦主题实践,激发政治热情,开展铭记嘱托、忠诚担当等系列主题实践活动,激励引导全警以饱满的政治热情、高度的政治自觉投身工作。
延安公安机关坚持以红色资源滋养初心、涵养党性。讲好红色故事,引导民警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切实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邀请专家辅导讲学,引导民警全面了解延安时期党的光辉历程,切实用优良传统强筋壮骨、涵养党性。守好红色遗产,自觉当好革命旧址、纪念馆的安全卫士,织密巡防网,用实际行动守护好公安机关的精神家园。当好红色传人,深入开展传帮带活动,既传经验又带作风,以延安市公安局宝塔分局枣园派出所为代表的基层所队,创造性地总结身边的好人好事,把每个人的自觉行动汇聚成集体的生动实践,日积月累地形成延安公安特有的红色记忆。
延安公安机关坚持以红色血脉融入群众、赢得民心。专群结合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自觉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到各项工作中,把新时代“枫桥经验”融入平安延安创建中,建成警务室447个、警务工作站1409个和义警队伍760支,推动专群力量广泛覆盖基层社区、村组,全市违法犯罪发案数同比下降16.83%,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度达98.35%。规范执法增强公安机关公信力,开展学用法规制度、强化法治思维等活动,把基层常用的法规整理成法规汇编、实务指引,按照执法数据可视化、应用系统合成化、办案资源一体化、流程监督自动化等标准建成智慧平台,持续加强执法质量监督考评。用心服务增强人民群众满意度,下放22类36项审批权限,推出51项便民利企举措,优化指尖上的服务,打造群众家门口的服务点,在服务窗口设立“张思德服务岗”,增设15个“办不成事”反映窗口,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用心用情解决群众急难愁盼。
延安公安机关坚持以红色基因开拓进取、笃行实干。优化干部选育,树立担当作为的正确用人导向,坚持公道正派选人用人,树立重品行修养、重能力素质、重实干实绩、重群众公论导向,走实民主评议、支部推荐、组织考察、党委研究、公开公示等必经程序,有计划地安排机关民警到基层经风雨、壮筋骨,让实干者得实惠、有为者先有位、优秀者优先用成为共识。深化素质强警,锤炼担当作为的过硬履职本领,常态开展实战实训,定期开展法制审查员等培训,组织政治、业务双达标考核,评选办案高手、技术能手、练兵好手等380名。强化从优待警,创造担当作为的良好条件,定期走访慰问烈士家属,用心用情帮扶救助特困民警,激励民警依法履职,持续推动“有困难找组织”工作部署落地见效。
延安公安机关坚持以红色传承激浊扬清、正风肃纪。“关键少数”带头,树立新风正气,各级公安机关领导干部树牢严下先严上、正人先正己的意识,模范遵守纪律规矩,以上率下当排头兵、做实干家。纠治顽瘴痼疾,纯净政治生态,坚持把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挺在前面,持续巩固拓展公安队伍教育整顿成果,确保人人思想上受洗礼、政治上受检验。加强执纪监督,严守纪律底线,整合内部监督力量,强化全面从严管党治警,做到用制度管人管事,开展警风评议和民主测评,用正向引导澄清模糊认识,坚持对苗头问题自查自纠,近年来公安队伍违规违纪人数、案数均明显下降。
深化源头治理 加强公安信访工作
浙江省浦江县公安局
近年来,浙江省浦江县公安局不断增强干部下基层开展信访工作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以常态化开展干部下访为牵引,大力加强公安信访工作,进一步密切警民关系、提升干部能力作风、夯实基层治理根基,为做好新时代公安工作、维护安全稳定注入了强大动力。
浦江县公安局坚持领导干部带头下访,扛起公安信访工作主体责任。树立正确政绩观,不断加深对干部下基层开展信访工作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深刻认识信访是送上门来的群众工作,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接受人民群众监督,从主要领导带头下访做起,解决好群众反映的实际问题,实实在在为群众排忧解难。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压实党委主体责任,出台群众来访接待办理工作规范等制度,每月听取信访工作汇报,每季度召开信访工作领导小组会议,每年听取派出所和相关警种主要负责人述职,增强责任意识,建立信访督察专员制度,成立由机关纪委、督察、法制等部门组成的信访倒查专班,加强信访工作监督。领导干部常态下访,局班子成员包所,每月下访接访不少于2次,做到有访接访、无访走访,面对面倾听群众诉求,现场协调解决问题,推行接诉即办,建立简易事项快办等机制,近3年来快办初信初访209件,化解率达100%,全县公安信访量明显下降。
浦江县公安局加强干部能力作风建设,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大兴调查研究,将领导干部下访作为调查研究的过程,摸清群众愿望和诉求,找到工作差距和不足,举一反三、加以改进,增强解决复杂问题的本领,切实把好事办好、实事做实,把工作做到人民群众心坎上,以信访工作推动公安工作,更好地服务保障经济社会发展。敢于攻坚克难,坚持事不避难、义不逃责,聚焦棘手事、大问题,组建疑难信访攻坚队,按照一起案件、一名领导、一个专班、一套方案、一办到底的要求,及时化解积案,主动对接相关部门,邀请律师、乡贤、代表委员等参与公开评审,局班子成员包案攻坚疑难信访案件,近3年来运用依法解决、说理解释、帮扶解困、疏导解气等方式化解疑难信访案件101起。求真务实为民,开设局长热线,设立人民建议征集点,每季度确定一个主题举办开门纳谏活动,去年以来收集245个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并推动解决,针对企业和群众反映的办证难、办事难等问题,推行公安政务服务延伸至村社,通过证件照片一窗通拍、交管业务一件事联办、户籍管理业务就近办等措施,让群众少跑腿,今年以来共办理行政审批服务50.7万件,一次办结率99.97%,出台安商护企措施,实现5700余家企业“一企一警”全覆盖,近3年来通过依法打击涉企犯罪,为企业挽回经济损失1.3亿余元。
浦江县公安局深化信访问题源头治理,促进公安工作提质增效。夯实平安建设基础,依托“情指行”一体化合成作战中心,建立非警务事项协同处置、不满意警情跟踪盯办、重复警情挂账销号机制,实时推送化解,逐件回访核实,做到日清日结,2022年涉警投诉数同比下降17.7%,以专项行动为抓手,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实现刑事警情明显下降、重要案件及时侦破,落实“派出所主防”职能,推进社区民警进社区(村)“两委”,每周4天驻村走访,以辖区商会为平台,联合镇政府、法庭、律师事务所等成立商会调解委员会,主动化解企业矛盾纠纷,引导群众参加义务巡逻,积极参与基层治理,为平安建设打下坚实基础。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在接处警、受立案等环节严格要求、严格把关,防止因执法问题引发信访问题,完成执法办案管理中心建设,推行集约化办案,提升办案效率,以柔性执法实现执法的法律效果、政治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加强执法办案全要素监督,会同政法委、法院、检察院、信访局等部门建立依法维护信访秩序协调会商机制。严格队伍教育管理监督,常态化开展忠诚教育,创建红色示范所队,深化全警实战大练兵,每季度开展红蓝对抗演练,依托公安院校培训民警,推行新警培育双警师做法,坚持严管厚爱结合,制定加强作风建设举措,充分发挥信访监督作用,对民警进行监督问责,注重选树典型,以榜样力量激励全警奋力前行。
(责任编辑:)
初审: 复审: 终审: